熟悉PHP的同学一定对autoload不会陌生。我们知道,不管在任何语言和类库中,要使用某个类(或者方法)的前提是这个类必须存在,这个类或方法可能在类库的某个文件的某个角落中定义了,但当类库太过庞大时,初学者往往记不起某个方法属于哪个文件,或者不知道类库文件存放在哪里。另外,开发者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这个文件,特别是项目文件特别多时,不可能每个文件都在开始的部分写很长一串require。PHP5中提供了__autoload来解决这个问题。开发者将注意力完全放在程序逻辑上,大胆的使用基础类和方法,而不必考虑类和方法属于哪个模块、如何将模块require进来、何时require比较合适,是否有多余的require等等。PHP程序会对代码作分析,自动将程序中用到的“陌生的类和方法”所属的库文件引入进来,保证程序的正确执行。这就是autoload的基本机制,Ruby和Python中也实现了这种机制。
autoload听起来不错,非常适于初学者,而且是动态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(我才不要像写Java或C++那样一本正经的纠结于程序定义了哪些变量、都是什么类型、作用域是什么、用了哪些类库、类库的引用关系是什么……)。
现在我们在JavaScript中实现PHP的这种autoload机制,其中实现的难点在于对代码的静态分析,这里所指的静态分析只是伪分析(除非嵌入一个JavaScript解释器)。看下在Sandbox中实现的autoload:
Demo:http://jayli.github.com/sandbox/examples/autoload/main.html
首先像PHP一样定义一个全局函数__autoload,返回值是一个map,给出每个方法对应的文件::
function __autoload() {
return {
'MyClass1':'MyClass1.js',
'A.B.C.D':'MyClass1.js',
'MyClass2':'MyClass2.js',
'X.Y.Z':'MyClass2.js'
};
}
然后在沙箱中就可以随意使用定义好的类和方法了,和PHP的写法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,PHP需要手写include方法来“阻塞式”引入文件,Sandbox只给出映射表即可,另外,Sandbox也不支持给__autoload传入参数,比如__autoload($class_name)
。
Sandbox.ready(function(S){
MyClass1.init();
MyClass2.init();
A.B.C.D.init();
});
具体实现可参见sandbox-seed.js源码
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,看起来这里载入文件是“阻塞式”的,没错,逻辑的执行总是在载入文件完成后再执行,后端语言几乎都是阻塞式的引入文件,比如php中:
//logic1...
include('file.php')
//logic2...
程序必然在file.php载入完成后再执行logic2,这就是所谓阻塞式载入外部文件,在服务器端的JavaScript中也是如此,比如CommonJS规范中定义的require方法,也是默认require的文件是“阻塞式”载入的,即requries时主程序“停止执行”,在载入文件结束后再继续执行。而在客户端JavaScript中是无法实现这种阻塞式载入外部文件的(有人提出可以用同步ajax来模拟载入外部脚本,但这涉及到跨域),在SeaJS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,玉伯给出的解决办法和Sandbox一样,都是对代码作过滤,都是一种“伪”阻塞,比如SeaJS中执行:
define(function(require) {
return;
require('./a');
});
这段代码同样引入“./a.js”,而从逻辑上看是不应该引入这个文件的,Sandbox亦存在同样问题。
还需要注意一点,“阻塞式”加载的缺点就是串行,当然这是符合逻辑的,上下两个外部文件的引用必定有依赖关系,所以他们的执行不得不串行,Sandbox中加载多个脚本的实现也是串行,比如:
Sandbox.loadScript(['a.js','b.js'],callback);
由于无法对a.js和b.js的内容作任何假设,因此串行一定是最安全的,也是唯一的策略,如果所有文件都有统一的约定,比如Sandbox中的Sandbox.add(callback)、YUI的YUI.add(‘name’,callback)、以及SeaJS中的define(callback),则多脚本加载有太多可优化的空间,比如YUI提供的comboCDN、以及SeaJS提供的build工具。
那么,JavaScript中什么时候适合使用autoload呢?应当是在做全站架构时最适合使用,由专人负责维护通用功能和组件,维护一份__autoload
函数即可,当然,子逻辑可以重写这个函数(函数劫持),只要在页面中引用了种子文件就会包含这个__autoload
函数,共用功能和组件就可以任意使用而不用刻意引入“包名”。也就是说,组件名称本身就是一个标识,这个标识和它所在的文件地址是一一对应的,根本不必再知晓组件名称属于哪个包名,这也符合autoload机制的本意。
当然这种做法有一个不足就是性能问题,这也是YUI为什么一定要将“包名”以及包的依赖预先定义好的原因。尽管从纯粹程序逻辑的角度讲,这样做是多余的。由于前端代码的性能依赖于网速,不像后端代码,因此在JavaScript中也应当有节制的使用autoload,切不可滥用,寻找架构代码可维护性和性能之间的平衡点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